close
關於河川與水圳名稱,
除了少數地圖寫了一些,
還有圖書館的一些排水規劃報告,
資料非常少。
另外,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統一的名稱。
水利署、農田水利會與地圖出版商個人寫個人的,
而且大部分還抄來抄去,
根本亂成一團,
更不用說還有各地"當地人的稱呼"。
大致上的規則如下:

農田水利會將水圳分成幹線、支線、分線,
這三種是由上游向下游,
由大而小排列。
例如:
東汴幹線最後分成北屯支線、四張犁支線、茄至腳支線三條,
四張犁支線分成七張犁分線、石碑分線、四張犁分線三條。
不過有一些資料不會這麼寫,
會直接稱呼為"某某圳"。
類如稱社皮分線為社皮圳,
稱中央支線為中央圳。
依照這種規則,
浮圳應該稱為"浮支線",
但事實上是"浮圳支線"!
總之就這樣,
我也沒法度...
待解...
北屯支線跟北屯圳上下相接,
是同一條嗎??
我目前是當成不同條水圳來看.....


至於水利署與河川局,
前面我以前介紹的河川,
通通都不被官方承認為河川(註),
通通被歸類為"區域排水"。
根據:
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1220/ch04/type3/gov31/num2/Eg.htm
命名毫無規則,下面舉一些實例。

常見名稱加排水字眼:
土庫溪排水(麻園頭溪)、南屯溪排水、柳川排水、龍虎鬪坑排水、旱溪排水(下游廢河道)、綠川排水、莿仔埔坑排水、同安厝排水、港尾子溪排水、下橋子頭排水、大雅排水、林厝排水、大智排水、十三寮排水

常見名稱加幹線、支線(類似主流與支流)字眼:
四塊厝圳支線、十四張圳支線、員寶庄圳支線、大埔厝圳支線、牛埔庄圳支線、塔蓮溝支線、下員林支線

直接用常見名稱
梅川、北屯圳、東大溪、惠來溪、潮洋溪、普濟溪、內新庄子溪、水崛頭坑、下林厝坑
總之沒有一定的規則
水利署爽就好......


至於地方政府與各種地圖業者,
名稱就更沒什麼規則,
大家亂抄一通。


總之河川名稱,
我目前都是隨機應變,
矛盾太多了,
缺乏詳細資料,
所以事實上也只能這樣......

(註)在頭嵙山地、大甲溪、烏溪、大肚山之間,
水利署只認定筏子溪、旱溪(下游廢河道不算)、大里溪、頭汴坑溪、草湖溪算是河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ET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