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劉銘傳為了營建未來台灣省的省城,
在現今台中市築城。
築城工作是由台灣縣(今台中縣市)知縣黃承乙主持,
在地士紳吳鸞旂監造各項設施,
棟軍統領林朝棟負責修築城牆。

不過由於財政問題與劉銘傳辭職,
在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築城的工作終止。
當時已經完成八座城門、四座祭壇、考棚、縣衙、文廟、城隍廟、吳鸞旂公館等設施,
不過城牆只完成一部分,
多數只完成牆基。

台灣第一大城的夢只做了四年,
最後就不了了之。
後來日本人來了,
進行一波波的都市計畫,
逐漸拆除城牆與舊建物,
形成早期台中市的市街規模。


當年蓋一半的台灣省城,
在經歷多年之後,
殘存的東西並不多。

吳鸞旂公館更樓:


原本位於現在的德安百貨。

吳家子孫後來將公館變賣,
買主捐給市府要蓋孔廟。
後來市府反悔,
並未用來蓋孔廟,
最後標售給財團。
吳鸞旂公館拆除時,
更樓被移往台中公園保存。

目前連列為歷史建築的資格都沒有,
可見當年遷移整建有多差勁。

大北門門樓(明遠樓):


目前改名望月亭,
經過多次改建,
目前列為歷史建築。

考棚遺構:


當年日本人將清朝的官衙廳舍拆除時,
其中部分很可能是考棚的建物,
拆解之後,
在這處地點重組,
變成日本警察的休憩場所。
戰後台中州分家,
結果變成彰化縣政府所有,
目前是市定古蹟。


至於其他的清朝的官衙廳舍,
部分被賣到大甲,
不過現在已經不存。
考棚主結構被改為湧泉閣,
並移往水源地(今文英館後面),
不過在戰後因為年久失修倒塌。
最後一段看得見的城牆,
位於東峰公園內,
不過約四、五十年前被地主挖除。


所以,
到底還有剩什麼?

我覺得大東門到小南門這一段的城牆,
雖然早已不存在,
不過目前成為一條巷道。

振興路162巷口:


這裡原本是大東門,
這條振興路162巷就是原本的城牆。

當年城牆並未完成,
只有基礎部分,
後來東門被拆,
牆基就變成一條道路。

振興路162巷(前段):


巷道相當直,
兩側是大東紡織。

牆壁裝飾:


振興路162巷(中段):


真不知當年的牆基還在不在。
也許還在地下,
不過以國內挖馬路的頻率與情況,
機會真的不大。

振興路162巷(後段):



接下來越過建德街,
轉成建德街346巷。


然後接著轉彎,
向右進入大興街125巷。


大興街125巷:


巷道不長,
最後轉彎接到東光園道。

東光園道端入口:


這地點就在仁和路與東光園道路口旁,
一般多是認為小南門以前就在這附近。



當然,
又是蕩然無存,
果然是台中市的本色。

至於還有什麼,
我是有很多猜測,
不過並沒有什麼證據。
像是台中公園大門涼亭旁的石塊,
搞不好就是以前築城用的石塊,
當然石頭不會說話,
暫時無解。

總之,
有待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ET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