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軍功公園了解「台灣五葉松」的現狀之後,
當然要參訪一下,
公園內有大草坪、表演場、廁所、兒童遊戲區、步道、停車場、涼亭等等設施。
在使用建材上,
很多都是類似「敦化公園」的設計方式,
例如減少使用地磚、水泥等建材。
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一條「親水水道」,
非常值得一看。
水道終點:
水道阿!
不敢怠慢趕緊上前觀察。
終點入水口:
除了幾塊不協調的「巨石」之外,
看來水道是以生態工法製作,
溝底只有卵石,
當然卵石之下可能還有黏土層等結構。
不過入水口通道哪?
旁邊的木製平台吸引我的注意,
尤其是平台上還有一道門。
打開一看:
原來有「大機房」!
看來整個水道充當雨水收集設施使用,
可以回收公園內的雨水,
再處理使用。
至於下去一看究竟,
我看就免了,
怪噁爛的。
給監看本blog的市府臥底:
這門沒有鎖住,
恐怕會發生意外狀況,
煩請通報相關單位處理上鎖,
謝謝。
水道中點下游方向:
水道中點上游方向:
上游處生態池:
水池不大,
不過根據許多排水管來看,
應該也有滯洪池的功能。
池中水質很糟,
不過有大量的吳郭魚。
生態池旁邊,
就是源頭。
又是圓錐形石頭山!
看著看著,
突然「轟轟」作響。
回頭一看,
果然,
圓錐形石頭山就是出水口,
由縫隙滲出水來。
看來又是「馬達真萬能,電力造溪流」!
看來就是有人學不乖,
明明整條水道、生態池已經夠生態自然,
順便來個雨水回收再利用也是不錯的做法。
但是,
偏偏還要來個「電力溪流」來維持「河道」運作,
附近有不少灌溉溝,
可以當成親水水道與生態池的水源,
不耗電,
水源穩定。
再連接雨水下水道,
河道可兼公園排水、滯洪之用。
順便連接澆灌與雨水回收系統,
更是一舉數得。
也許,
要有個「血淋淋」的案例,
才能震醒一些人,
明天送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