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圳溝在水利會的灌溉區域圖中,
稱為牛稠分線,
而且還一路往南,
直到乾溝仔。
目前地方政府、水利署、水利會、地圖出版商所用的名稱,
都沒有統一,
而且還是亂七八糟,
所以名稱問題就再說吧............
接上集:
甘水路二段183巷旁上游:
接下來河道漸漸加寬,
為於都市化區域與農地之間。
甘水路二段183巷旁上游:
中山路二段73巷下游:
特別注意,
中山路二段73巷與環中路一段不相通,
就是要繞路。
溝邊有路,
不過卻不相連,
探索那地點,
還真累人。
環中路一段南側下游:
隔壁有一座佛寺,
旁邊有小路可以南下,
不過無法通到下一段的龍圳溝旁邊,
仁美橋上游:
前方河堤很高的地方,
旁邊就是頭家國小。
也是一樣,
跟上一段的河邊道路又不相接,
要到這裡,
也需要繞行。
仁美橋旁下游:
回龍橋下游:
沒記錯的話,
前方又沒有路,
到下一段,
又需要繞行。
松美橋上游:
位於九甲巷路邊。
特別注意的是,
南側還有另一座橋(九甲橋),
水源是三分埔分線(梅川上游)分出來的一條灌溉溝,
很容易混淆。
松美橋下游:
左側有道路,
不過也是無法接到另一邊,
到下一段又要繞行。
下游:
前方箱涵位於昌平東六路路底下。
昌平東六路上游:
昌平東六路上游:
左邊就是昌平東六路。
在昌平東六路路底下,
其實還埋有另一條河溝「水柳溝」。
所以,
龍圳溝就在路底下與「水柳溝」會合。
「水柳溝」之名,
是由一本規劃報告中看來的,
到底是不是真的指這條,
我也不是非常確定。
總之,
看著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