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科雅西路上游方向(2006年2月) :
科雅西路下游方向(2006年2月) :
科雅路下游方向(2006年2月) :
整治後的河道相當寬闊。
至於使用的工法,
比較下兩張照片就會知道,
河道的施工方式,
也不是完全水泥化。
科雅東路上游方向(2006年2月) :
科雅東路上游方向(2008年4月) :
科雅東路下游方向(2008年4月) :
前方是滯二滯洪池中,
外加的景觀設施……橢圓形棧道,
詳見:「2008.06.25 中科滯二滯洪池與橢圓形棧道」。
橢圓形棧道下游方向(2008年4月) :
接下來,
河道進入地下箱涵,
並且往南九十度轉彎。
上游方向:
左邊是西平北巷,
正前方跨越林厝支線二的水泥結構,
則是紅圳的水道橋。
接下來,
河道再度進入地下箱涵,
並且往東九十度轉彎,
然後脫離中科的範圍。
由於中科的整治工程只有在中科範圍內,
所以下游的河道,
仍舊保持原有的樣貌。
下游方向:
下游方向:
下游方向:
與林厝排水匯流處:
照片中正前方是林厝支線二,
而林厝排水是由右往左橫越。
這…………….
這就是林厝支線二的真面目!
林厝支線二只是台糖林厝農場裡的一條小山溝,
集水區不是相思樹林就是台糖的蔗田,
因為雨水會滲入地下,
所以河溝的截面積就只需要這麼大。
現在中科開發,
不透水的開發區大增,
為了符合中科的防洪需求,
就將林厝支線二的中上游河道擴寬,
使河道截面多了好幾倍,
甚至比下游的林厝排水還要來的寬,
更不用說還需要搭配大批的滯洪池。
現在的河川整治,
通常是在彌補土地開發帶來的環境衝擊,
而不是原本就不安全。
土地開發之後,
成為道路與高樓,
使雨水更難滲入地下,
造成洪水來的又快又急。
最後,
只好進行更多的整治工程,
來防堵水災的危害。
開發、建設、繁榮是有代價的,
是有風險的,
不知台中市的官員、議員、地主、市民,
你們準備好承擔風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