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潭雅神自行車道去過很多次,
不過都是用走的。
每次總是有點失望,
因為沿路已經很難看到舊時鐵道景觀。

比較特別的,
除紅圳頭之外,
大概就是「浮圳十三寮排砂門」。


潭雅神自行車道經過忠義村旁時,
會一連經過兩座橋。


照片較近的那座橋,
橋下是十三寮排水。

上游方向:


前方大約50公尺,
就是月祥路。

下游方向:


前方不遠處是一處斷崖。


沿著十三寮排水往下游走,
「浮圳十三寮排砂門」就在前面不遠處。


近看:


水圳由右而左橫越十三寮排水,
而這座水門應該是溢洪的排水門。

這一條水圳,
水源來自大社支線,
因此「浮圳」這個名稱的來源不明。
當然也可能當時真的是浮圳的圳路,
只是七十多年來圳溝調整,
早已變動。

年代: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也就是日治時期的1934興建。


「浮圳十三寮排砂門」旁邊:


右邊是斷崖,
拍照地點是一座水道橋,
下方是十三寮排水。

由於沒有護欄,
也沒有燈光照明,
站在水道橋上要相當小心。

斷崖另一邊:


前方為十三寮排水,
天氣好時可以觀看台中盆地。



潭雅神自行車道的設置,
總覺得美化措施很多,
但是對於周邊的人文、歷史、傳說、景觀都沒有融入到設計當中。
人潮來來去去,
但旅遊的層次仍相當粗淺,
就是走馬看花。
環繞市中心一圈的台中市休閒自行車道也有相同的情況,
另外最新的旱溪親水自行車道也是如此。

當然,
若是市府只能做個入口意像就當作所謂的融入設計,
我看還是不要做好了,
以免浪費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ET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