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瓦磘分線位於上、下瓦磘,
也就是現在的潭子區福仁里。
原先的灌溉區在經過土地開發之後,
圳路的灌溉功能,
已經喪失大部分,
目前僅能拼湊出部分樣貌。



圓通南路下游方向:


這地點在潭子區圓通南路。
照片中看到的是北屯支線的「番仔埤」,
頭家厝分線的水門設在右邊,
舊社分線與瓦磘分線的水門則在左邊。

瓦磘分線的分水汴:


右邊有攔水壩,
形成所謂的「番仔埤」。
右邊的水門是舊社分線的取水口,
左邊則是瓦磘分線的水門。

下游方向:


水量比起舊社分線,
要小很多。

合作街路旁:


現存的圳路,
就從鐵皮圍籬穿出來,
沒入合作街路底下(近復興路一段路口),
然後就不見了!
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
這條溝以前是沿合作街的方向往東流,
不過最後去哪裡就不清楚了。

經過尋找,
其他位於上瓦磘的舊圳溝,
大部分還找的到,
不過沒發現有這條圳溝匯入的跡象。
所以,
又是個謎。



以下介紹瓦磘分線的舊圳路。

復興路一段路旁:


這是廢棄的舊圳溝,
已經完全沒有水。
以前的圳路會繼續往東邊,
穿過福仁環保公園後,
再轉往南方,
但在經過市地重劃工程之後,
這一段都已經看不到了。

新興路一段路旁:


欄杆後是舊的圳路。
沒有水,
至於上游還在不在,
也見不到跡象。

潭興路二段63巷下游方向:


有一些積水,
而且水質很糟。

上游方向:


拍照地點在生活圈二號線道路工地旁邊。
水增加不少,
不過水質相當糟,
我懷疑是附近的家庭廢水。


然後瓦磘分線進入下瓦磘的區域。

對於瓦磘分線的角色,
詢問下瓦磘當地的農夫,
都沒聽過「瓦磘分線」、「瓦磘圳」這些名稱。
都說那是一條「消水溝」,
從以前就不是灌溉用。

根據「農田水利入口網俗諺俚語專區」
「消水溝」就是圳路末端放流剩餘的圳水之處,
簡單來說就是現在所稱的「排水路」。

上游方向:


瓦磘分線末端的「消水溝」就在路底下,
這地點在下瓦磘聚落的西側邊緣,
也是由舊社巷進入下瓦磘庄頭的必經之路。

土地公潭福德祠:


前方是下瓦磘土地公潭福德祠,
消水溝就從左而右穿過。

上游方向:


這地點在下瓦磘聚落南方約三、四百公尺處。
水量有不少,
大部分是從鄰近田中排入的灌溉餘水。

據當地民眾的說法,
以前是一條土溝,
沒有水泥河堤,
二、三十年來逐漸改成現在的樣子。

排水門:


最後排入旱溪。




「瓦磘分線」這個名稱,
並未出現在「1965年 豐榮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中,
僅在「經濟部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整合供應倉儲系統」中有畫。

很短的一條圳,
不過卻花了很多時間才大致看清楚整體的情況。
每一段都不太一樣,
變化很大。
也許,
這就是探查河川圳路的「不確定性」。

也許,
二、三十年後,
依據我這篇文章來探查的某人
也會說這篇「瓦磘分線」有很多「不確定性」,
因為很多都找不到,
也問不到。

在「地價公」紅得發紫的今天,
這大概是無法避免的窘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RET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