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道」則是日治時期自來水事業的用語,
直到今天,
民間仍有「水道水」的稱呼。
大台中仍存在不少日治時期自來水事業的建物,
但因為資訊封閉,
外界很難知道水公司內部的情況,
到底還有什麼。
雖然部分被列為歷史建築,
但憾事仍是發生。
一、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
位於北區精武路266號,
興建於大正5年(1916),
與台中水道貯水塔同時興建,
是見證台中現代都市開端的建築物之一。

內部原有水井與抽水設備,
後來水井封閉,
成為水公司的辦公室。
不過,
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已在2011年被台灣體大拆除,
僅存附屬建物,
詳見:水源地消失的建物
根據台中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
97年度第二次審議會議紀錄
(五)北區第一集水井及附屬建物-文化資產價值判定
決議:第一集水井之現有建物已修改且封井,另已保留第二集水井為代表,故審議後不登錄為歷史建築。
真就是關鍵的一擊,
「文化、經濟、國際城」的真面目!
市政府請來的專家與市府大官,
竟然有這種「代表」保留的思維!
公有的文化資產,
竟然不以其文資價值作判斷,
竟然上演「有就好」!
台中市政府請這樣的委員,
難道國內沒有人才了,
台中市政府的大官都是這種腦袋,
真是台中的悲哀。
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附屬建物:

這棟以前應該是氣灌室,
是第一集水井(含唧筒室)的一部份。
根據舊照片,
以前後方還有煙囪,
是提供抽水設備動力的場所。
當然多年前已經停用。
我還記得幾年前,
這棟建物是放神明祭拜的地方。
二、台中水道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
第二集水井位於北區雙十路二段2之1號水公司內,
已經在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不過周邊的附屬建物並未列入,
但位於公告的地號區域內。
第二集水井:

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北):

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南):

今年8月1日,
文化局突然調整公告範圍,
限縮保存區域,
由整個186-10地號,
縮小成大約邊長37公尺的區域,
詳見:第二集水井現況地籍成果圖
附屬建物結構完整,
仍在當作辦公室使用中,
可當作第二集水井未來活化之用。
但是變更的結果,
並未完整劃入西側的附屬建物,
真不知文化局又在幹什麼交易。
這次申請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
結果回信說第二集水井已經列為歷史建築。
申請A,
結果回答說已經完成B,
這種A/B功還真是出神入化,
真是不可思議。
我收信後趕緊回局長信箱,
過了一個月,
毫無下文。
三、水源地文化館
位於北區水源街25之1號,
原為水質檢驗所,
後來一度變成宿舍。
荒廢後差點被拆除,
大約十年前,
當地里長爭取到經費整修,
改成水源地文化館,
後來由樂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進駐。

去年,
樂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搬離現場,
原因不明,
因此再度荒廢。
已經花大錢修好的建物不活化利用,
現在竟然閒置,
至於內情,
恐怕
四、大甲水道清水池與1951年興建配水池
大甲水道落成於於大正2年(1913),
位於大甲區水源路東陽新村1號,
目前仍存有當年的清水池一座。
大甲水道清水池:

門額為龜山平太題字「甘泉」。
另外
僅臨大甲水道清水池,
有一座1951年興建的配水池,
門額有前台灣省主席吳國禎題字「飲水思源」。

兩座配水池見證大甲區的自來水事業,
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由於彼此相連,
應共同列為歷史建築。
五、清水水道清水池
清水水道設置於1929年,
其中在埤仔口設置集水井,
並在山腰上設置清水池。
目前位於埤仔口的老建物已經不存,
僅存清水池。

清水水道清水池緊臨清水震災記念碑南側,
目前仍在使用中。

國內的教育界為何三天兩頭犯下文資殺手的惡名?
這理論上就不是HERETIC的業務範圍,
請洽教育部長蔣偉寧。
直到今天,
民間仍有「水道水」的稱呼。
大台中仍存在不少日治時期自來水事業的建物,
但因為資訊封閉,
外界很難知道水公司內部的情況,
到底還有什麼。
雖然部分被列為歷史建築,
但憾事仍是發生。
一、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
位於北區精武路266號,
興建於大正5年(1916),
與台中水道貯水塔同時興建,
是見證台中現代都市開端的建築物之一。

內部原有水井與抽水設備,
後來水井封閉,
成為水公司的辦公室。
不過,
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已在2011年被台灣體大拆除,
僅存附屬建物,
詳見:水源地消失的建物
根據台中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
97年度第二次審議會議紀錄
(五)北區第一集水井及附屬建物-文化資產價值判定
決議:第一集水井之現有建物已修改且封井,另已保留第二集水井為代表,故審議後不登錄為歷史建築。
真就是關鍵的一擊,
「文化、經濟、國際城」的真面目!
市政府請來的專家與市府大官,
竟然有這種「代表」保留的思維!
公有的文化資產,
竟然不以其文資價值作判斷,
竟然上演「有就好」!
台中市政府請這樣的委員,
難道國內沒有人才了,
台中市政府的大官都是這種腦袋,
真是台中的悲哀。
台中水道第一集水井附屬建物:

這棟以前應該是氣灌室,
是第一集水井(含唧筒室)的一部份。
根據舊照片,
以前後方還有煙囪,
是提供抽水設備動力的場所。
當然多年前已經停用。
我還記得幾年前,
這棟建物是放神明祭拜的地方。
二、台中水道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
第二集水井位於北區雙十路二段2之1號水公司內,
已經在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不過周邊的附屬建物並未列入,
但位於公告的地號區域內。
第二集水井:

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北):

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南):

今年8月1日,
文化局突然調整公告範圍,
限縮保存區域,
由整個186-10地號,
縮小成大約邊長37公尺的區域,
詳見:第二集水井現況地籍成果圖
附屬建物結構完整,
仍在當作辦公室使用中,
可當作第二集水井未來活化之用。
但是變更的結果,
並未完整劃入西側的附屬建物,
真不知文化局又在幹什麼交易。
這次申請第二集水井「附屬建物」登錄為歷史建築,
結果回信說第二集水井已經列為歷史建築。
申請A,
結果回答說已經完成B,
這種A/B功還真是出神入化,
真是不可思議。
我收信後趕緊回局長信箱,
過了一個月,
毫無下文。
三、水源地文化館
位於北區水源街25之1號,
原為水質檢驗所,
後來一度變成宿舍。
荒廢後差點被拆除,
大約十年前,
當地里長爭取到經費整修,
改成水源地文化館,
後來由樂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進駐。

去年,
樂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搬離現場,
原因不明,
因此再度荒廢。
已經花大錢修好的建物不活化利用,
現在竟然閒置,
至於內情,
恐怕
四、大甲水道清水池與1951年興建配水池
大甲水道落成於於大正2年(1913),
位於大甲區水源路東陽新村1號,
目前仍存有當年的清水池一座。
大甲水道清水池:

門額為龜山平太題字「甘泉」。
另外
僅臨大甲水道清水池,
有一座1951年興建的配水池,
門額有前台灣省主席吳國禎題字「飲水思源」。

兩座配水池見證大甲區的自來水事業,
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由於彼此相連,
應共同列為歷史建築。
五、清水水道清水池
清水水道設置於1929年,
其中在埤仔口設置集水井,
並在山腰上設置清水池。
目前位於埤仔口的老建物已經不存,
僅存清水池。

清水水道清水池緊臨清水震災記念碑南側,
目前仍在使用中。

國內的教育界為何三天兩頭犯下文資殺手的惡名?
這理論上就不是HERETIC的業務範圍,
請洽教育部長蔣偉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