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於到了可以寫這一條溝的時候。
林厝支線這個名稱是根據「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
不過書中其他被稱為「林厝支線」的都有編號,
像是林厝支線1、林厝支線2、林厝支線3等,
所以相當奇怪。
這條溝很早前就去過,
當時正在探查林厝排水,
不過時間不夠,
在上山五路附近天都黑了,
只好撤退。
後來又有去,
不過依舊是找不到源頭,
原因不外是中科施工與廢耕荒地擋路。
總之由於交通不便,
每次去那裡都要一整天。
林厝支線看起來可以分成兩部份,
彼此相互連貫,
但又不太相同,
簡單來講,
這是一條橫山支線分出的排水路。
起點:

這地點在中科科雅東路路旁,
鄰近新厝聚落。
水門旁是葫蘆墩圳橫山支線,
而林厝支線的起點就是這個水門。
也就是說,
林厝支線是橫山支線分出的灌溉溝,
當然也有溢洪的功能。
科雅東路下游方向:

右邊的圍籬後是中科台中園區。
秀山路路旁:

這地點在陽明國小斜對面。
以前都被遮住,
探查多次才發現。
上山一路上游方向:

下游方向:

與紅圳匯流處:

右邊是紅圳,
左邊是林厝支線
兩條匯流成一條。
當時很訝異,
不過看多了之後,
其實農田排水渠道的彈性很大,
「共線」並不少見。
第一段的林厝支線就到這裡
對照下游的第二段,
兩者間看起來關係不大,
但因為「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這麼畫,
所以目前當做同一條。
第二段起點:

這地點在大雅鄉立納骨塔後方,
右邊是紅圳,
水門引出的水匯集成一條溝。
上游方向:

雖然一開始有如小灌溉溝,
但在三甲巷邊變成大溝。
下游方向:

右邊是三甲巷,
前方是大雅區永和路。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上游方向:

這麼大的溝到路這裡,
竟然大幅縮小,
尤其是堤防僅剩三分之一高,
變化相當奇特。
另外這處設有水汴,
主要分出一條往大雅區振興路的灌溉溝。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下游方向:

水都截走了,
成為違章建築下方的黑洞。
末端:

穿過違章建物後,
由前方右邊堤防上的洞匯入林厝排水。
以上兩段,
是「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中所畫的路線。
附錄:
至於往大雅區振興路分出的灌溉溝,
並沒有在「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有畫出來,
下面順便介紹一下。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

右邊是一條小灌溉溝,
其他的灌溉水主要都進入左邊的箱涵中。
振興路:

出了箱涵,
溝渠位於路旁。
末端:

番仔圳由右往左流過,
而這一條灌溉溝正好匯入其中。
大肚山的主要水圳呈現南北走向,
雖然有的在山上,
有的在較低的地方,
大致呈現平行的情況。
另外,
主要水圳分出的小型灌溉溝,
會依造地勢由西往東流,
因此,
灌溉水透過小灌溉溝由地勢高的主要水圳流往地勢低的主要水圳,
兩者形成綿密的方格狀的灌溉網路。
這一篇的案例,
山上的橫山支線分出的灌溉溝,
先匯入紅圳,
然後紅圳分出的灌溉溝匯入番仔圳。
除了可以減少水源浪費外,
也有溢洪的功能。
六年多的時間,
現在終於完成,
至於其他拖很久的舊案,
希望年底前能陸續完成。
林厝支線這個名稱是根據「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
不過書中其他被稱為「林厝支線」的都有編號,
像是林厝支線1、林厝支線2、林厝支線3等,
所以相當奇怪。
這條溝很早前就去過,
當時正在探查林厝排水,
不過時間不夠,
在上山五路附近天都黑了,
只好撤退。
後來又有去,
不過依舊是找不到源頭,
原因不外是中科施工與廢耕荒地擋路。
總之由於交通不便,
每次去那裡都要一整天。
林厝支線看起來可以分成兩部份,
彼此相互連貫,
但又不太相同,
簡單來講,
這是一條橫山支線分出的排水路。
起點:

這地點在中科科雅東路路旁,
鄰近新厝聚落。
水門旁是葫蘆墩圳橫山支線,
而林厝支線的起點就是這個水門。
也就是說,
林厝支線是橫山支線分出的灌溉溝,
當然也有溢洪的功能。
科雅東路下游方向:

右邊的圍籬後是中科台中園區。
秀山路路旁:

這地點在陽明國小斜對面。
以前都被遮住,
探查多次才發現。
上山一路上游方向:

下游方向:

與紅圳匯流處:

右邊是紅圳,
左邊是林厝支線
兩條匯流成一條。
當時很訝異,
不過看多了之後,
其實農田排水渠道的彈性很大,
「共線」並不少見。
第一段的林厝支線就到這裡
對照下游的第二段,
兩者間看起來關係不大,
但因為「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這麼畫,
所以目前當做同一條。
第二段起點:

這地點在大雅鄉立納骨塔後方,
右邊是紅圳,
水門引出的水匯集成一條溝。
上游方向:

雖然一開始有如小灌溉溝,
但在三甲巷邊變成大溝。
下游方向:

右邊是三甲巷,
前方是大雅區永和路。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上游方向:

這麼大的溝到路這裡,
竟然大幅縮小,
尤其是堤防僅剩三分之一高,
變化相當奇特。
另外這處設有水汴,
主要分出一條往大雅區振興路的灌溉溝。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下游方向:

水都截走了,
成為違章建築下方的黑洞。
末端:

穿過違章建物後,
由前方右邊堤防上的洞匯入林厝排水。
以上兩段,
是「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中所畫的路線。
附錄:
至於往大雅區振興路分出的灌溉溝,
並沒有在「中科台中基地第二期發展區擴建計畫環評說明書」有畫出來,
下面順便介紹一下。
三甲巷與永和路口:

右邊是一條小灌溉溝,
其他的灌溉水主要都進入左邊的箱涵中。
振興路:

出了箱涵,
溝渠位於路旁。
末端:

番仔圳由右往左流過,
而這一條灌溉溝正好匯入其中。
大肚山的主要水圳呈現南北走向,
雖然有的在山上,
有的在較低的地方,
大致呈現平行的情況。
另外,
主要水圳分出的小型灌溉溝,
會依造地勢由西往東流,
因此,
灌溉水透過小灌溉溝由地勢高的主要水圳流往地勢低的主要水圳,
兩者形成綿密的方格狀的灌溉網路。
這一篇的案例,
山上的橫山支線分出的灌溉溝,
先匯入紅圳,
然後紅圳分出的灌溉溝匯入番仔圳。
除了可以減少水源浪費外,
也有溢洪的功能。
六年多的時間,
現在終於完成,
至於其他拖很久的舊案,
希望年底前能陸續完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