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探查浮圳時,
在神岡交流道的連絡道旁看到一條溝,
當時還特別前往調查。
後來這條溝不見了,
幾次路過在路旁看不到。
去年10月穿過浮圳下方的「圳堵庄暗渠」被水利局施工破壞,
才發覺原來以前看到的溝就是「圳堵庄暗渠」以及下游段的山溝。
所以,
大年初一前往仔細查看。
這是浮圳,
由於墊高很多變成一個分水嶺,
以北為大甲溪流域,
以南為烏溪流域,
不過這條界線有個例外。
這是節錄自日治時期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來源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上方東西向土壟就是浮圳,
兩條等高線(塗成紅色)標示的地勢一樣高,
因此地勢最高的區域在浮圳南側不遠處的道路一帶。
道路以北地勢往北方傾斜,
但是浮圳形成一道更高的障礙,
形成排水問題。
因此,
日治時期興建「圳堵庄暗渠」穿過浮圳下方,
引導水流匯入北方的山溝。
這是在圳前路與神岡交流道聯絡道交叉口,
前方就是浮圳南邊少數的大甲溪流域集水區,
當地的溝渠最後匯集成照片中這條排水溝。
這是神岡交流道聯絡道另一側,
排水溝在前方向右轉穿過土地公廟後方的浮圳土堤。
這處地下涵管在去年被水利局破壞,
引起很多爭議。
地下涵管內題字為:
「葫蘆墩圳浮圳水汴,圳堵庄暗渠,大正八年一月竣工。」
由於這條溝沒有名稱,
暫時稱作「圳堵庄暗渠」。
浮圳路下游方向,
這是2006年「圳堵庄暗渠」穿過浮圳土堤之後的景觀。
這張照片跟上一張同地點,
不過是在2016年拍攝。
原來是新蓋一條路,
接著還要穿過涵洞,
地貌變化很大。
涵洞另一側。
2006年可以看到巨大的沉沙池。
2016年同地點只看到一條路。
這是2006年沉沙池的情況,
有很多垃圾。
這是2016年沉沙池的情況。
不同的是,
沉沙池被擠到新闢道路圳北橋的東側,
相同的是,
垃圾一樣多。
下游方向,
這一段應該是舊有的山溝。
崎溝橋上游方向。
接下來是一處陡坡。
這是在陡坡底往回看。
坡很陡,
水流很急。
經過砂石廠之後,
匯入軟埤溪中。
經過十年,
當年巨大的沉沙池終於可以結案。
至於圳前里的淹水問題,
恐怕不是改善「圳堵庄暗渠」這麼簡單,
因為連烏溪流域的區域也大淹水,
看來整個排水系統都有問題。
沒有全面檢討處理,
應該還是會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