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市政大樓的公共藝術多年前就完工,
但議政大樓的公共藝術就一延再延,
一直沒設置。
今年三月,
終於登場。
這是三月中的情況。
好多鹿,
作品名稱為「共生共榮-林中鹿」。
這是作品解說。
基本上就是作文比賽,
圓的也好,
方的也罷,
只要遴選委員覺得好就好。
當然也有比名氣、比資歷、比關係,
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過沒多久又再加另一項,
名稱是「花現臺中」。
這就是這件作品與在地的連結?
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遴選委員的品味真不知連結到哪裡。
我尊重藝術創作的獨立性,
但這必竟是公共藝術,
不是私人收藏。
這是4月的情況。
根據市府的說法,
這些作品都跟花博無關,
詳見自由電子報「趕花博熱潮?台中市議會公共藝術挨批 市府澄清了」
敢做不敢當,
這大概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公共藝術設置都掌握在少數遴選委員手上,
而這些委員都是主辦機關找來的。
在這種壟斷下,
作品來的莫名其妙,
民眾只能被動接受,
沒有參與創作與決定的機會。
與其公共藝術被少數官商壟斷,
到不如開放給民眾參與,
大型的舉辦全國性公開競賽,
中型的舉辦市民公開競賽,
小型的舉辦本市學生競賽,
可以廣邀各地藝術家當評審,
也可以市民票選。
高規格舉辦公開競賽,
更有媒體效果,
優渥獎金還能激勵民間藝術創作。
千年前惠來遺址史前文化,
二百年來惠來厝農村舊庄頭,
到現在新市政中心台中市議會,
這麼豐富的歷史背景生不出公共藝術真是可悲。
應該要相信市民,
相信台中市的文化根基,
將公共藝術開放給市民參與,
這才是該走的方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