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幾年推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對於場地的問題也浮上檯面。
但是興建社區活動中心,
一直是一種兩難的問題,
不蓋不行,
但又怕變成蚊子館。
不過有些社區,
原本就沒有「社區活動中心」,
所以要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也沒有場地。
在這種情況下,
國光社區就選在國光國小圍牆邊,
建立起「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與「社區活動中心」。
國光社區綠色隧道入口:
右邊是國光國小,
左邊是仁和路,
人行道就成為利用的空間。
綠色隧道內:
人行道很寬,
加上榕樹的樹蔭,
這實在是社區的好運氣。
國光國小圍籬:
圍籬上有很多佈置,
多為盆栽,
還有一些我看不懂的字詞。
這種刻有四個字的木板,
有二、三十片。
至於怎麼唸,
什麼意思,
有待各位幫忙。
「國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外觀:
「國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內部:
在人行道上擺了些桌椅,
很簡單,
但還是個陰涼的場地。
佈告欄:
在國光國小的圍牆的公佈欄,
社區的大小活動,
都在詳盡的報導與介紹。
「國光社區里活動中心」外觀:
「國光社區里活動中心」內部:
受限於環境,
也很簡單。
但突顯出,
在社區的總體營造中,
「軟體」比「硬體」要重要的多,
看看許多蚊子館就知道.............
社區公佈欄:
綠美化:
在綠色隧道末端,
另外有社區的導覽地圖。
末端入口:
社區總體營造,
還是要靠「軟體」,
居民的參與才是關鍵。
官方出的資金,
只是啟動馬達,
不是整輛汽車。
看看一大堆名存實亡的社區發展協會,
這是很遺憾的一種現象。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