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華美西街二段舊名水汴頭的地方有分出一條往西的圳溝,
住何厝的人多稱呼這條溝為販仔厝溪。
販仔厝溪的上游是四張犁分線。
當年分出來之後,
大約沿著文心路三段向西流,
在寧夏路與文心路三段路口附近,
轉往南流到何厝,
成為南屯溪的源頭之一,
不過這一段因為市地重劃整個都消失了。
華美西街二段:
道路為華美西街二段,
右邊的分叉為中清路43巷,
當年的「水汴頭」大約就在附近。
不過景觀已經改變,
已經看不到,
而四張犁分線就埋在華美西街二段路底下。
中清路43巷:
我是很懷疑中清路43巷就是當年的販仔厝溪,
不過沒有證據,
真不知該問誰。
雖然往何厝的販仔厝溪已經看不到,
但另外還有繼續往西的另一段。
這一段目前還看的到,
所以接下來就介紹這條暫稱「下碑橋溝」的圳溝。
甘肅路二段上游方向:
停車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圳溝位置,
但目前只有一條小型的地下排水溝。
根據附近民眾的說法,
三十年前還看的到。
當年的規模並不大,
只是小型灌溉溝。
長安路一段47巷底:
圳溝由右而左橫越,
就在鐵皮棚架後方。
長安路一段47巷底(上游方向):
長安路一段47巷底(下游方向):
由於圳溝並不大,
似乎已經被縮減過。
美滿街下游方向:
這地點在葳格中小學旁邊。
近看:
現狀是都市狹縫中的小水溝,
根本沒人會注意。
大河一巷一弄路旁:
這一段沿著大河一巷一弄往西,
直到大河一巷旁的下碑福德祠,
是最明顯的一段。
下碑福德祠(上游方向):
水質相當惡劣,
實在不會讓人相信以前是灌溉水圳。
下碑橋(大河一巷):
下碑福德祠在右邊紅色鐵棚裡面,
沿巷道往前走可以到下石碑聚落。
下碑橋(大河一巷)下游方向:
已經加蓋看不到,
不過在往前沒多遠處,
會匯入已經消失的石碑分線舊圳溝。
市區的廢棄水圳相當多,
不過多數連個稱呼都沒有,
也許這就是市民記憶薄弱的原因吧!
- Dec 08 Wed 2010 00:01
下碑橋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