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溝很久前就看過,
不過相當隱密,
在廢耕的地與馬禮遜美國學校的包圍下,
真是一處秘境。
由於一大半沿著馬禮遜美國學校的圍牆,
暫時稱作「馬禮遜學校南側溝」。
在梅川東路五段與山西路三段路口有一條小巷道,
一邊是工廠,
另一邊是一條小灌溉溝,
溝內垃圾很多,
水源則是來自梅川東路五段路旁的圳溝。
左邊是梅川東路五段,
路旁的灌溉溝水量一直很多,
「馬禮遜學校南側溝」的水源就是從這裡來的。
由於十一期重劃開發,
很多灌溉系統都被切斷,
導致下游沒水,
因此在重劃區邊緣設置這一條溝,
解決這些斷流圳溝的水源問題。
至於原本上游在哪,
也只能從舊地圖中搜尋。
這是1982年台中市圖,
資料來源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台中百年歷史地圖。
看來水源是從旱溝取水,
不過因為十一期市地重劃,
通通不見了。
沿「馬禮遜學校南側溝」往下游走,
路旁是馬禮遜美國學校的圍牆,
溝的另一邊有一些小工廠。
下游方向。
到了完全沒人的區域,
感覺上像是離開台中市區。
右邊廢耕地種滿樹木,
大概是在養地等重劃,
這些樹木可以拿補償金。
當然這是好幾年前的照片,
現在因為十四期重劃,
以經差很多。
接著往南邊轉彎。
每次都有幾隻當地的黑狗老大跟蹤,
不過美國學校西邊的三合院拆掉之後,
這地方好像以經無法進入。
上游方向。
右邊的廢耕地種滿樹是探險的好地方,
當然啦,
那是以前。
松竹路三段上游方向。
松竹路三段下游方向。
接下來下游的部分一直無法進入,
直到最近重劃動工,
違章拆掉後才看得到。
下游方向,
這一段以前無法進入。
左邊是「馬禮遜學校南側溝」,
右邊是葫蘆墩圳四張犁分線,
匯合後流往仁和里福德祠。
這一段四張犁分線因為太複雜,
有些關鍵地點無法進入,
所以介紹四張犁分線的三篇文章中沒有介紹。
目前以經調查完成,
近期將會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