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介紹到中央支線第七輪區與中央圳七輪支線的交會處,
接下的溝叫什麼?
反正水利會與水利署意見不同,
就都列出來,
各位自行選用。
這大概是我見過比例差最多的水閘門。
上游方向。
這是2006年的照片,
現場有最傳統的土堤。
下游方向。
這是2006年的照片,
根本像一條大肚山的山溝。
這是上兩張照片的地點目前的樣貌,
真是大進步現代化,
嘿!嘿!嘿!
大林路121巷下游方向,
這是2006年的樣貌。
上一張照片的地點在2016年是這個樣子。
至於為什麼這麼做?
大概是近年違章工廠爆增,
導致洪水威脅逐漸增高,
水利機關只好與天災進行「軍備競賽」。
高鐵橋下幾年前開的一條路,
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地方。
高鐵橋下道路下游方向。
跟上游相比小好多,
又是大溝接小溝。
上游「有力者」的工廠旁有25年的防洪標準,
下游的爛地就只有灌溉溝的水準,
恐怕連5年的防洪標準都沒有。
所以,
淹水問題從來就不是水利機關想要解決的事,
官方只是在為「有力者」服務。
中清路四段上游方向。
中清路四段下游方向,
左邊是中央圳七輪支線與橫山支線包圍的一塊三角形的地。
右邊是橫山支線,
左邊是中央圳七輪支線(中央支線第七輪區)。
匯流之後,
接下來的溝要叫什麼?
這是節錄自官方的區域排水公告,
所以水利署是說橫山支線是支流,
匯入十三寮排水的是中央圳七輪支線。
但是水利會的觀點是中央支線第七輪區只是小灌溉溝,
橫山支線才是主流。
多頭馬車,
真是嘿!嘿!嘿!
會流之後的溝最後會到這裡,
前方是十三寮排水的溪谷。
大部分的水是進入照片中的暗管入口,
由地道越過十三寮排水,
到另一端的秀山里。
部落格寫了八年半,
終於完成這條溝的撰寫,
距離最早調查也有十年之久,
真是不知該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