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十幾年前,
在南區建成路旁看到一條溝,
就在興大四村與永和街之間。
不過下游與上游在哪,
真是天知道。
這是「永和街溝」,
照片中的是沒有乾的積水,
我記得以前水比較多。
直到近幾年多次探勘,
逐漸清楚下游部分,
不過上游部分還是靠疊圖才發現真相。
由於明顯的部份都在永和街旁,
這條溝暫時稱作「永和街溝」
這是匯入綠川的排水口,
後方是永東街。
永東街上游方向。
蓋得很密,
一點跡象都看不到。
這裡是永和街與仁義街交岔口,
這條溝就在前方。
沒有比對舊地圖,
真得很難讓人相信。
這麼大塊地多年來不蓋樓房出租給學生,
也是的跡象。
這是另外一個排水箱涵出口,
地點也在永東街旁,
剛好一個在福德橋東邊,
一個在西邊。
這地點在頂橋三巷。
這條溝也被加蓋,
什麼都看不到。
這兩條溝都是「永和街溝」的下游,
分開的地方在永和街與永和一街交岔口,
不過目前都被加蓋,
只出現在舊地圖上。
接下來繼續介紹上游的部分。
建成路上游方向,
右邊是興大四村,
左邊是永和街。
上游方向。
溝邊什麼都有,
基本上是嘿嘿嘿。
下游方向,
左邊的大樹以前就有,
不過提報受保護樹木列管被嘿嘿嘿。
看不到溝,
因為現場各種攀藤植物正在大戰小花蔓澤蘭,
不過這個河溝轉彎很明顯。
這是另一邊的學府路,
機車行與幼稚園中間有空地,
但是找不到溝。
一直不知道問題在哪,
後來才發現,
前方是舊綠川河道,
綠川由右邊穿到左邊樓房後方。
這是學府路機車行與幼稚園中間空地後方,
綠川以前就在這裡通過,
然後在這裡分出「永和街溝」。
由於地圖較簡陋,
不確定是河川自然分流,
還是人工設有水汴。
後記:
興大四村一邊的永和街是古道,
路旁又有溝,
自然無法拉直。
另一邊在興建興大四村時仍是綠川河道,
當時尚未整治拉直,
難怪最後建成路開闢後,
興大四村變成三角形。
了解都市紋理,
自然知道都市是如何變遷的。
當然啦,
近年的市地重劃流行鏟平一切,
常常是一切歸零,
現場找不到變遷的痕跡,
連當地老居民還會迷路,
這大概又是地價公的陰謀。